15米高的龙门吊司机室,一平方米左右的操作空间,仅一张黑色皮面的操作椅和一方小小的手动操作台,便挤满了工作室,四周、脚下,全是透明的玻璃。
移步换景。合肥港办公大楼15层,一间养着绿植且四季恒温的十几平方米开阔中控室,工作人员拨动控制手柄,百米开外的龙门吊按指令迅速又精准地移动。隔着电脑屏,码头集装箱装卸作业信息全程可视化。
从15米到15层,合肥港操作港机组技术带头人童国益,走了10年。
从“认箱子”起步
2011年,大学毕业的童国益来到合肥,加入了刚刚开港的合肥港。“当地人告诉我,公交车122路坐到底站,再叫一辆三轮车,就能到繁华大道尽头的合肥港了。”初到合肥,初到合肥港,童国益坦言,有点懵。“毫不夸张,脚踏荒土、头顶蓝天,‘一棍子打不到一个人’。”
工作中,童国益从堆场理货员起步。“集装箱进入堆场,首先就是人工记录集装箱的位置和编号。作业时,再根据船公司指定要求,打印出需要装卸的指定编号标箱,现场找箱子。”怎么认?怎么找?童国益回忆,看颜色、辨细节,花了很多时间,也走了很多弯路。
那时,合肥港各岗位都缺专业人员,尤其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员严重不足。没有任何机械基础的童国益报名参加了龙门吊司机培训。凭着一股子“钻”劲,很快,他便独立上岗。
“入门有两关。第一是心理关,要‘站得住’,高处作业不能怕;第二是技术关,要‘坐得稳’,90度角向下俯视操作重型机械,只有掌握技巧驾驶舱才不会乱晃。”童国益介绍, 传统港口的装卸效率需要每一个机械的精密配合,这其中,操作机械的人最为关键。
边干边悟,童国益总结出了“两边看,两头慢”的安全操作模式,并通过“传帮带”,为合肥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龙门吊驾驶员。
做“信息化”探路者
2013年,合肥港初步上马“TOS系统”。该国际集装箱码头信息化系统涵盖网上预约、无人化闸口、仓单导入、中控调度等多个模块,令港口的作业效率显著提高。
随后的几年里,伴随合肥的快速发展,港口集装箱业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。
“最忙的时候,20条船从港口作业装卸,2000件集装箱从港口启运。”童国益描述,高峰时期,南淝河河面上排满了船队;堆场内,围着一圈又一圈准备卸货的卡车,甚至连门口的繁华大道,都堵成长龙。
2017年,经过选拔,童国益和同事拿到了安徽赛区仅有的两个名额,前往上海洋山港参加全国港口机械技能大赛,并斩获优秀奖项。
也正是这一次“洋山之行”,让童国益敏锐地捕捉到,未来,高效的现代化港口,一定是以高速便捷的信息化为基石。
“当时洋山刚完成四期自动化改造,整个港区的无人化运作太让人震撼!我们也得搞,这将是趋势,更将是优势。”很快,童国益将有关合肥港信息化升级的想法整理汇报。
2018年,合肥港智能化改造立项启动;2019年,合肥港场桥远程操控初步实现。这期间,童国益又陆续去了江苏太仓港、山东日照港等地考察,将学来的经验和理念,一步步应用到港口的软硬件升级中。
投身“智慧港口”建设
合肥地区是安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及集装箱生成地之一,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0%以上,集装箱生成量约占全省总量一半。
十年间,从零起步的合肥港,一举成为合肥市乃至整个皖中地区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口,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。
“曾经,一年3万标箱的目标吞吐量都觉得很遥远。现在,我们年吞吐超过37万标箱。”童国益感慨于发展的日新月异,同时坦言,新时代劳动者,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。为帮助团队尽快适应智能化港口,他自主编制了合肥港远程操作指导用书。
2020年,包河区将合肥港纳入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项目建设,支持港口智慧物流平台打造。项目建成后,合肥港将成为全国长江支线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内河港口之一。
透过计划表,2021年,合肥港将启动全自动化改造。
童国益,这位从“空中操作间”走下来的年轻人,一路见证、参与了“千亿包河”“万亿合肥”的强势崛起,并在一线的长期磨砺中,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懂技术、能操作、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蜕变。
“是好时代给了我们奋斗的战场。”已经成家立业的“新合肥人”童国益对下一个十年充满了期待,“希望继续扎根岗位,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,当好新时代的码头工人。”(王嫣然)